科教版科學4年級下冊第1單元我們關心天氣教案
課題
課型
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天氣每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四年級學生已經對天氣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認識來自于平時的生活經驗、每天的天氣預報或其它的書籍資料,但他們還不清楚天氣的基本特征,當你問及他們今天的天氣怎么樣?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回答“鮮花都開了,樹葉綠了”等,尤其是城市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部分都是由家長安排。所以我想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各種天氣符號及特征有一些認識,期待著他們能夠更加關心天氣,準確觀察天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從而讓他們走進“天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過程與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教具: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各種天氣符號的圖片
學具: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步驟
導入:
我們每天都會感受到不同的天氣,想了解它的科學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關注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有關天氣的一些問題。(板書:我們關心天氣)
1.課件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多云、晴、小雨……)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課件認識各種天氣現象:晴、雨、雪、風……)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可根據云量、降水、氣溫、風等來分)
5.匯報交流。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空曠場地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5分鐘左右)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匯報,教師投影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3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作一張“網狀圖”。
11.投影展示學生的“網狀圖”。
12.小結:不同的天氣對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們要經常觀察了解天氣現象。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寧波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課外活動:觀察每天的天氣現象;
收看、收聽每天的天氣預報。
課堂評估:學生能否認識各種天氣符號;
學生能否對天氣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
學生能否分別從云量、降雨量、氣溫、風向和風速這幾方面來描述天氣。
批注
板書設計
我們關心天氣
云、降水、溫度、風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本
教學反思
日期
課題
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前一課學生已經認識了在天氣預報中常用的天氣符號。在天氣日歷中,學生將用改進后的、比較簡單明確的天氣符號(有時需要用有相關數據的天氣符號卡)來記錄觀察到的天氣現象,并且他們需要自己制作這樣的天氣符號卡來完成觀察記錄任務,所以讓學生練習畫一畫天氣符號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數的記錄,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學相配合。運用小旗被風吹動情況的符號來記錄風
量,也是和后面“怎樣描述風”的教學活動相配合,并使學生的觀察和記錄更容易一些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三)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種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據,并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會使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通過天氣符號的認識和學習,能制作天氣日歷表。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能學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描述天氣。
教學準備
學具:為每個學生準備幾張用來畫天氣符號的小卡片。
教學步驟
上課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問學生:“你們還記得兩周前的天氣是怎么樣的嗎?”學生是很難記得清楚的。然后,教師讓學生描述當天的天氣怎么樣。再討論:我們怎么樣才能在兩周后仍然記住今天的天氣?學生的回答將集中在如何把天氣現象記錄下來。教師這時向學生介紹天氣日歷并指出制作天氣日歷是跟蹤記錄天氣的好辦法。告訴他們,這節課就來研究如何觀察天氣,并將觀察到的天氣信息記錄在“天氣日歷”上。
接下來,出示分類畫有天氣符號的大紙和課件。告訴學生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可以使用天氣符號來記錄云量、云的種類(次項可以選學)、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氣溫等天氣現象。向學生分類介紹每一種天氣符號,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符號和上節課天氣預報里的符號一樣嗎,學生會發現今天的天氣符號上添加了許多文字說明。
每個學生在小紙卡上照著大紙畫幾個天氣符號,制成天氣記錄卡。用課件讓學生練習天氣符號。因為在今后的一個月的時間里,學生就要用自己制作的這樣的天氣記錄卡在“天氣日記”上記錄每天他們觀察到的天氣現象??梢孕〗M分工,每人畫一類天氣符號的小紙卡,小組內不畫重復的。注意提示學生在卡片的上方寫上當天的日期。
可以由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天氣日歷,但全班共同完成一個天氣日歷的記錄可能會比較現實。
首先,帶領學生到戶外觀察天氣。因為,從這一次開始,學生將持續一個月的天氣觀察,并在觀察的過程中對天氣情況進行判斷。此時的學生對天氣現象的觀察能力還不強,教師應重點對在什么地方測量氣溫最合適,如何判斷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陰天等方法和學生們進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導。
回到教室后,教師將“天氣日歷”貼在黑板上。提問學生:哪一張天氣符號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組舉起前面畫好的相應的小卡片。請一名學生把小卡片貼在“天氣日歷”相應的日期欄內。
提問學生哪一張天氣符號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各小組舉起前面畫好的相應的小卡片。請一名學生把小卡片貼在“天氣日歷”相應的日期欄內。
提問學生哪一張天氣符號最能反映今天的風向?各小組舉起前面畫好的相應的小卡片。請一名學生把小卡片貼在“天氣日歷”相應的日期欄內。
出示“溫度記錄表”,指導學生用填充圖(描豎條)的方法記錄當天的氣溫。
告訴學生,從今天開始,每天都要把天氣現象像這樣記錄下來。然后討論怎樣分配每天的記錄任務,根據學生的討論明確分配任務的方案。統一確定每天在什么時間觀察天氣。
批注
板書設計
天氣日歷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本
教學反思
日期
課題
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
經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二)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重點:通過比較,能選擇合適的測量氣溫的地點。
教學難點
難點: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
學具:
1、課前布置任務,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2、每組1支溫度計
3、每組1張溫度填充圖
教學步驟
1.出示冬天和夏天兩張不同的圖片,讓學生體會溫度的不同對我們的影響,
師: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揭題:今天我們就要共同來研究如何觀察和測量我們周圍大氣的溫度。
1.師:氣溫可用溫度計來測量。出示課件:(圖)溫度計
師:還記得怎樣使用溫度計嗎?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時要注意什么?請生說說,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補充說明。
(安全問題、溫度計的拿法、怎樣讀數、刻度含義)
2.出示課件:各種溫度的溫度計
師:你能讀出它的溫度嗎?請生讀一讀,進一步了解溫度計刻度。
3.現在我們用手握住溫度計的液泡,待液柱不再上升時,讀出溫度。
各組取溫度計,實測。
師:剛才測的是什么溫度?液柱變化有什么特點?
(液柱先上升,再穩定,說明溫度計測量溫度時,需要有個變化過程,在實測時,約需等待2分鐘后再讀數)
1.師:你們認為今天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氣溫一樣嗎?哪個會高一點?請生回答,師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師:我們可用什么方法來驗證?
(分別測量室內外溫度,再比較數據。)
3.師:現在我們先來測一下室內溫度。生實測。
4.交流室內溫度數據,簡析數據略有不同原因。
5.師:室外我們可選擇什么地方來測氣溫?確定測溫地點、分組,并強調安全問題
6.小組選擇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記錄所測溫度。
7.匯報數據,并分析
師:室內外的溫度相同嗎?哪兒的溫度高(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室外)
師:室外背陰處與向陽處的溫度一樣嗎?哪個地點溫度高(低)?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8.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1.師:同一時間里,室內和室外的溫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溫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溫一樣嗎?
2.請小組拿出事先測量好的一天中的氣溫統計表
師:一天中的氣溫什么時候最高?什么時候最低?
一天中氣溫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3.小組匯報交流。
4.師: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測量氣溫?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
早上到校后大課間后中飯后兩節課后放學后
不同的天氣,同一時間天氣的變化規律都一樣嗎?怎樣驗證?請各組分別測量晴天、多云天、陰天、雨天等情況下一天中各時間段的氣溫,并記錄。這單元結束時,我們來分享研究成果。
批注
板書設計
溫度與氣溫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
早上到校后大課間后中飯后兩節課后放學后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本
教學反思
日期
課題
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課面臨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對于新的知識有著比較強的求知欲,對于科學現象也非常感興趣。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觀的教具、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構風向和風速的概念及其測量方法。同時,讓學生看一些被風吹起的物體圖片,讓學生找找本課中,學生是通過觀察風吹動小風旗的狀況,確定風速的三個等級,并用這種方法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風的觀察和記錄。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二)過程與方法:
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
學具:制作風向標的材料;
制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步驟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么?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一)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通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制作風向標,并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制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使用自制的風向標測量風向時應注意:
第一,明確所在的方位是正確判斷風向的基礎。
第二,風向的觀測活動一定要在室外空曠的地方進行。
(3)問:我們如何將風向結果添加到當天的天氣日歷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二)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么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制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制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歷中
課外活動:
1、連續幾天觀測風向和風速。
2、收看、收聽每天的天氣預報。
課堂評估:
1.學生能否制作并使用風向標判斷風的方向。
學生能否利用小紅旗等判斷風力等級。
批注
板書設計
風向與風速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本
教學反思
日期
課題
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學生都知道下雨分為小雨中雨大雨,但是怎么區分的卻不清楚,本課降水量的測定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區分雨的等級。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結構原理,會使用區分降雨強度的雨量分級表。
(二)過程與方法:
1、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2、經歷一次收集和測量降水量的模擬過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雨量器測出降雨量。
教學準備
學具:學生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紙帶,刻度尺,剪刀,膠帶紙,鉛筆;
礦泉水瓶,盆子,帕子。
教學步驟
1、天氣預報中的雨、雪、冰雹,它們都叫做降水。降水是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征。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降水量的測量》。(板書:降水量的測量)
1、過渡語:測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裝置,這就是雨量器。(板書:雨量器)
2、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多少的裝置。
師導讀:雨量器是……。一起讀。(板書:降水量測量)
3、出示教師制作雨量器。
1、過渡語:雨量器這么有用,我們一起做個“雨量器”。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
2、清點桌上的材料:有請組長匯報材料的情況。(和這組一樣的請舉手。)
3、介紹制作步驟:材料有了,怎樣制作雨量器呢?
第一步:畫好刻度。(為了讓測量更準確,我們應該以毫米為單位?)第二步:用透明膠帶粘好紙條。(紙條在透明膠帶的中間)
第三步:把透明膠帶粘在杯子上。(刻度的底部正好與杯子內側底部對齊)
4、學生分組制作雨量器。
5、反饋制作情況:時間到!哪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6、討論:雨量器的口徑大小是否對測量有影響?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測量降水也可以嗎?
1、過渡語: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測量降水量了,沒下雨,如何進行測量呢?(生自由交流)是的,我們可以用人工降雨來模擬一天的降水,請一個同學與我合作,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2、師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測量降雨量:把盆子輕輕放平,帕子放旁邊,拿好灑水壺,把雨量器放中間,雙手把灑水壺舉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開始:注意別把雨水降到盆子外邊了,下了一小時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時間到,停!注意,該還原實驗器材了:瓶子放回盆子里,取出雨量器,用帕子檫掉水,注意別把水溢出來了,盆子還原,帕子還原,雨量器放平。
2、請一位同學來讀數,其他的同學仔細觀察他讀數的方式。
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視線與水面保持平行,這和讀溫度計是一樣的。讀完數,就把它記錄到科學記錄卡上。
找到對應的數據,畫好柱形圖。
3、同學們,正確的讀數方式要注意什么呢?
1、過渡語:同學們,請像我們這樣合作:
2、學生模擬人工降雨,,測量降雨量,填寫記錄表。
3、學生誰來匯報記錄的降水量?(假設他們測量的是一號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組,二號的降水量……)同學們,這降水量變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們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圖”。
4、認識一下《雨量等級表》。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當天的降水量。不過,要像氣象員一樣,說出當天是小雨、大雨還是暴雨。我們還得認識一下《雨量等級表》。
5、這就是《雨量等級表》,你讀懂了什么?(雨對應的等級,24小時,25毫米等中間值在兩個等級中都出現,我們把它放到下一個等級中。)
6、檢查《雨量等級表》的學習情況,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判斷柱形圖里降水量的等級。
1、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呢?
2、課后延伸:同學們,如果把科學課上學到的知識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鞏固知識,還可以鍛煉我們動手動腦的能力?;丶液?,自己做一做“降水量的測量”,好不好?
3課外活動:測量降雨量,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4、課外活動提示:
雨量器擺放的位置的確定:上面或附近沒有遮擋物。
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風吹到。
24小時記錄一次,確定等級。課堂評估:
2.學生能否認真制作雨量器;
3.學生是否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學生能否能在課后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批注
板書設計
降水量的測定
雨量器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本
教學反思
日期
課題
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的第二課時,這一課是學生繼“云和雨”的觀測后,進行的又一項天氣現象的觀測,相對來說,這一節難度要比觀測上一節大。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關于天氣的基本知識,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利用各種資源,來發展自己對天氣的認識,構建對天氣認識的知識系統。為學習下一課奠定能力和知識基礎。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天和陰天;
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二)過程與方法:
根據云的多少區分為晴天、多云天和陰天;
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
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并能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準備
教具:1張大圖畫紙。1套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
學具:1個硬紙板制成的圓面(直徑約30厘米)、一些薄的白紙。
教學步驟
1、出示“云”字。問:關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網狀圖記錄學生想法。(在網狀圖上選擇“云”作為一個核心概念,讓學生對它作盡可能多的聯想,它可以使學生識別核心概念和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意識到對于“云”他們都知道些什么。)
(一)觀察云
1、問: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使用了晴天、多云、陰天等來描述和記錄對云量的觀察。那么,這些不同的天氣狀況是怎樣來劃分的呢?
2、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分。(如果云量不超過圓面的1/4,就是晴天;
如果云量不超過3/4,就是多云;
如果云量超過3/4或覆蓋了整個圓面,就是陰天。)
3、室外觀察,明確任務:(1)觀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狀(3)在觀察云的過程中,會產生哪些聯想
如果當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斷的話,建議做下面的活動:
給每組準備1個硬紙板做成的圓面,把圓面分成4分。學生根據剛才的觀察,用撕成大小、形狀不同的紙片代表云,把小紙片擺在圓面上。當感覺小紙片的多少和形狀已經能夠代表剛才觀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紙片一張挨著一張擺放到一起,看看它們一共能占圓面的幾分之幾,以此來判斷當天是晴天、多云天還是陰天。
4、反饋
(二)對云進行分類
1、分組活動:根據不同形狀的云的照片,嘗試給云進行分類
2、生匯報
3、閱讀資料,了解科學家對云進行分類的方法。
4、再次觀測,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種類型的云,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批注
板書設計
云的觀測
云量不超過圓面的1/4,就是晴天;
如果云量不超過3/4,就是多云;
如果云量超過3/4或覆蓋了整個圓面,就是陰天。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本
教學反思
日期
課題
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課是對本單元的課進行總結,較容易掌握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進一步了解天氣是不斷變化的。
2.分析和整理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
1.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
2.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教具:天氣日歷、各統計表
學具: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表、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教學步驟
播放介紹氣象學家竺可楨進行長期天氣情況記錄的視頻。
分析整理天氣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我們在這一個月中所記錄的天氣日歷上的天氣現象。
1.確定統計內容
如果讓你選擇幾個信息進行優先整理和統計,你會選擇哪些?
(降水量、氣溫、云量、風速和風向等)
為什么?(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
確定本節課的統計內容為
2.商討統計的具體信息
關于降水量、氣溫、云量,我們分別可以統計它們的什么信息呢?
小組討論。
匯報小結:
降水量可以統計降水的類型、月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特點有無持續降水等。
氣溫可以統計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或特殊氣溫(過高或過低的氣溫)
云量可以統計晴天、陰天、多云天和其他天氣出現的次數及分析出現過的云的類型等。
3.討論統計方法
用怎樣的方法來統計這些數據和信息呢?
(1)可以從天氣日歷上將相應的小紙卡取下來,然后分類
(2)也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依次記錄
(3)將數據記錄到統計表中
(4)用柱形圖來統計降水量的變化。
4.出示各記錄表格
觀察記錄表格,明確記錄內容
記錄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
(表格同書中)
5.分組統計
(1)各小組選擇確定一個內容進行分析。
教師要協調好,讓三個內容各自至少有2個小組進行研究分析,以利于反饋時的比較。
(2)分組統計:下發對應的記錄表,開始小組統計。
6.分析天氣信息
(1)統計云量的小組:
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陰天或多云?哪種天氣最多?哪種天氣最少?
其他小組的補充。
(2)統計云的類型的小組:哪種類型的云最常見?哪種類型的云最少見?
其他小組的補充。
(3)統計降水量的小組:出現了哪些類型的降水?這一季節的降水量有什么特點?
其他小組的補充。
綜合各組的統計和分析匯報,能對這段時間的天氣情況進行概括總結嗎?
這段時間里的這些天氣現象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批注
板書設計
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降水量、氣溫、云量、風速和風向等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本
教學反思